近年來,尤其疫情三年中,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愈發(fā)凸顯。去年,陽江市公共衛(wèi)生醫(yī)院臨床心理科門診一年接診18530人次,其中6歲至18歲就診患者為6508人次。這部分青少年患者,超過五成被診斷為與抑郁相關疾病。
在2021年公布的我國首份《中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》顯示,在6到16歲的在校學生當中,有約17.5%的孩子患有精神障礙。長期以來,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帶來的負面影響,正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。
作為一名心理醫(yī)生,市公共衛(wèi)生醫(yī)院臨床心理科負責人劉忠發(fā)表示,他在過去一年接觸了不少患有抑郁、焦慮、強迫、人際關系問題、厭學、游戲成癮、軀體化障礙等心理疾病的青少年,其中部分青少年還采取過自殘行為。
16歲的高中生小明(化名),偶然被母親發(fā)現手臂上有劃痕。母親追問下得知,小明這兩年多時間以來總是心情低落,每當心情煩躁難受的時候,他就會通過使用刀片劃傷自己手臂的方式發(fā)泄情緒。
劉忠發(fā)接診后,通過詢問病史和精神檢查發(fā)現,小明在2020年9月自覺學習壓力大,和同學發(fā)生了矛盾,但不知道如何處理,之后逐漸變得不合群,獨來獨往。用小明的話來說,就是總覺得“心情差”“沒什么興趣做事情”“上課不能集中注意力,做作業(yè)很吃力”“常常感覺無助”“入睡困難”。最后,小明被診斷為“抑郁癥”。
事實上,在這些孩子生病之前,他們曾經多次給家長發(fā)出過求救信號,但都被家長忽視了。劉忠發(fā)表示,孩子們發(fā)出的求救信號也很普通。有的孩子用的是語言,直接跟家長表述,有的會談論與自殺有關的事,或變得沉默寡言;有的孩子用的是行動,把自己劃傷,表現出“對抗、不聽話、沖動”;有的孩子情緒變化明顯,突然心情變差,高興不起來,情緒敏感,容易悲傷哭泣,或對周圍的事物表情淡漠等。
劉忠發(fā)表示,青少年抑郁在于早期識別,家長及市民應提升心理健康意識。對于青少年家庭而言,傾聽、鼓勵、陪伴十分重要。學校也應加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宣教,重視對青少年抑郁高危人群的關懷和支持,努力構建和諧的校園環(huán)境。
面對患有抑郁癥的青少年,醫(yī)生有話講:
接受和分享自己感受
接受你的感受,鼓起勇氣與你信任的人談論自己的抑郁,分享你的擔憂對你非常有幫助,將會幫助你減少孤獨感,他們不一定能夠“治愈”你,他們真誠地傾聽就是最好的支持。
參與你喜歡的活動?
當你抑郁時,參加戶外活動非常困難,但嘗試過后會感覺好一些。選你過去喜歡的活動,可以是運動、美術、舞蹈或音樂課,也可以是課余的俱樂部活動。行動起來,你的心情和熱情就會開始增強。
減少社交媒體使用?
雖然使自己迷失在網絡上,似乎會暫時緩解抑郁癥的癥狀,但實際上會使病情加重。即使你在線上與朋友敞開心扉交談,也無法替代面對面的溝通。朋友間當面的眼神交流、擁抱或者只是簡單地拂過你的胳膊都可以改變你的情緒。
加強運動緩解情緒
有沒有聽說過“越跑越開心”?事實上,鍛煉有利于分泌一種使人感到更快樂的激素——內啡肽,進行體育活動可以與藥物或抑郁癥療法一樣有效,所以請你參加運動,跑步、跳繩……任何活動都有幫助。如果你還不適應過大的運動量,可以從每天步行一小段開始。